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时间:03-14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96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出品|达摩财经近年来,受利率市场、信贷市场、投资市场等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波动影响,理财、基金等业务增长明显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刚兑”属性的保险行业,成为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赛道。特别是有着银行背景的险企,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日前,国内主要10家银行系险企2023年业绩已悉数披露完毕,大多数险企都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不合格成绩单。从业绩增速上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表现分化。其中,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三家公司当年保费下滑,其余七家险企则保持保费正增长。其中,中邮人寿当年保险业务收入1098.66亿元,成为继“老七家”外,又一家千亿险企。但从盈利表现来看,银行系险企明显落后不少。具体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四家出现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14.68亿元、42.99亿元、8.27亿元和6.48亿元。另外六家盈利的险企利润水平也难言乐观,其中,最高的招商信诺人寿全年净利润为4.02亿元,最低的中荷人寿净利润仅1200万元。由此也引发了市场新一轮关注,为何“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银行业险企在收入和盈利上出现这样明显的反差?行业“一哥”亏损超百亿细数银行系险企的成绩单,去年保费收入超过千亿的中邮人寿既是行业“一哥”,也是当年的“亏损王”。中邮人寿常年处于银行系险企头部位置,保费规模在2018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在2020年至2023年也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陆续达到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门槛。2022年1月,友邦保险出资120亿元入股中邮人寿,成为国内保险业最大的增资扩股引战项目。这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对中邮人寿持股比例为38.2%,友邦保险持股比例为24.99%,为第二大股东。中邮人寿在这起被市场看作强强联合的引战后,业绩却没能顺利迎风直上。2022年前三季度,中邮人寿均处于亏损状态,四季度发力狂赚30亿元后,当年净利润达到约4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同比下滑超过七成。2023年,中邮人寿保费收入1098.66亿元,同期净亏损达到114.68亿元。也就是说,仅仅去年一年,中邮人寿亏损额超过了过去九年来的全部利润。中邮人寿的亏损主要受准备金折现率和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影响。其中,中邮人寿因准备金折现率直接减少利润112.1亿元。如果说准备金折现率损失是客观因素,那么投资收益不及预期就是中邮人寿的策略和方向问题。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3年,中邮人寿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达到69.31%,投资收益率2.7%、综合投资收益率3.01%,远低于近年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中邮人寿的业务主要依赖中国邮政的客户资源和分销网络,保费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银保渠道。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受资本市场下行影响,2023年险企的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基本都受到了影响。一方面权益市场回调叠加金融工具准则切换拖累险企投资业绩;另一方面,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导致固收类资产配置承压——这部分恰恰是中邮人寿这类银行系险企侧重的部分。银行系险企主要推行的产品都是强化了理财投资功能、弱化了保险保障功能的产品,这类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中邮人寿的退保金。2023年,中邮人寿目前并未公布明确退保金额,但季度退保率一直持续上升。2023年,中邮人寿四个季度的退保率分别为0.61%、0.96%、1.3%和1.6%。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邮人寿退保金额和退保率前三位的产品均为银邮渠道销售产品。其中,中邮富富余财富嘉C款两全保险(分红型)年度累计退保规模高达30.82亿元,中邮年年好财寿嘉养老年金保险年度累计退保率达到19.52%。除此之外,中邮人寿的偿付能力虽然处于达标状态,但远没有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底,中邮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60.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6.2%,最新一期风险评级为BB级。作为险企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偿付能力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中邮人寿的偿付能力虽然超过了综合偿付能力100%、核心偿付能力5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B类的监管红线,但相比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3年末保险业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的行业平均线,仍有明显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在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人寿还有一家“难兄难弟”。在建设银行市值蒸蒸日上,市值一度逼近1.8万亿,创上市以来新高之时,与其关系密切的建信人寿同样遭遇业绩滑铁卢。保费收入不足400亿元,相比上年下降超过百亿元,同时亏损由上年的12亿元大幅扩张至2023年的43亿元。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可以说是银行系险企亏损最惨的两家,这两家“难兄难弟”总亏损额超过150亿元,占所有银行系险企上年亏损总额的90%以上。和中邮人寿相似,建信人寿的亏损原因包括准备金折现率和利率环境的客观影响,也包括投资回报率不理想的问题。2023年,建信人寿的投资回报率为2.61%,约为过去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的一半左右。该往何处去?在保险行业,背靠银行股东的险企,享有天然的母行渠道和客户优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如今为何背靠大树的银行系险企难乘凉了呢?事实上,银行系险企业绩下滑的现象在2022年已有所体现。2022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保险业务收入约3430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0%,各险企均实现保险业务收入正增长。但是,这些险企的盈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合计近亏损约12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接近百亿元。为此,2023年银行系险企也与众多行业同侪一样进行了密集换帅。其中,建信人寿、农银人寿等多家银行系险企都迎来了掌门人变动。2023年下半年,监管两度发文规范银保渠道业务,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要求“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的实际执行费用和向监管报备时费用保持一致,这给保险业,尤其是依赖银保渠道的险企带来阵痛,大量产品下架整改。由此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银行代销保险产品的佣金费率大幅降低,导致销售推动乏力。2023年10月发布的当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显示,当季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业内认为,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推行“报行合一”后,可能会加剧行业内的马太效应。一些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的险企将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和挑战,但对于银行系险企来说,这可能是其增长的新契机。银行系险企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即股东银行丰富的网点资源。特别是出台了每个银行网点一年不能与超过三家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规定之后,银行系险企在渠道端的优势更为明显——显而易见,股东银行更偏向于本家产品的代理发展。不过,这一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丰富的网点资源在给银行险企带来众多网点及优质客群的同时,也受制于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客户群体的特点,导致其销售的产品主要为简单的理财型保险产品,且销售费用较高,持续性差,对于险企来说整体业务价值并不高。相比之下,长期复杂的保险产品一定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系,仅仅以银行柜员作为销售渠道,很难实现。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银行系险企的资金运营相对保守,主要是固收类产品,因此受到利率下行的宏观环境影响较大。以中邮人寿为例,其主要产品为年金险、增额寿险,这类产品在日常销售中经常被消费者视为理财产品的替代品,更为注重其理财属性。而这部分业务对于险企来说,不仅业务价值率低对资本占用消耗严重,且面临着较大的到期付给压力和流动性考验。鉴于种种因素,业内普遍认为,银行系险企想要“向死而生”,需要努力拓展更有价值的长期业务,并且在销售端辅助更为专业的销售团队。如何突破现有银保业务模式,走出一条银保业务新路子,才是银行系寿险公司的最大挑战。•END•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