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迷你基金"遭遇"紧箍咒"公募保壳上演"猫鼠游戏”

时间:03-27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59

"迷你基金"遭遇"紧箍咒"公募保壳上演"猫鼠游戏”

近年来,“迷你基金”数量与日俱增,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失衡逐渐显现,“迷你基金”问题悬而未决。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无论从持营、清盘等多个解决措施来看,“迷你基金”处置存在诸多难点。与此同时,部分公司为了“保壳”,找寻相关资金帮忙,用商务对价的方式暂时消灭“迷你基金”形成恶性循环。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独家获悉,继多项监管措施剑指“迷你基金”后,2022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迷你基金”形成常态化监管。一些迹象显示,在常态化监管之下,今年以来公募主动清盘“迷你基金”在加速。部分“迷你基金”展开“自救”,靠不断创新高的业绩吸引市场关注。当“迷你基金”遇上“紧箍咒”,公募基金的产品供给侧改革按下加速键。“迷你”之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市场上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非货币“迷你基金”共有1293只(不同份额未合并),在全市场非货币基金中占比达8.6%。截至2022年末,这一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迷你基金”增加313只。“迷你基金”的问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公募基金已经超过一万只,但与此同时,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失衡逐渐显现,‘迷你基金’占比较高,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北京某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来,“迷你基金”数量与日俱增,解决“迷你基金”问题究竟难在哪里?“我们处置‘迷你基金’的方式一般包括清盘、转型、持续营销三种方式。如果‘迷你基金’业绩向好的话,有持续营销做大规模的可能;若持续营销困难,可能直接清盘或合并。”北京某基金人士表示。一般来说,持续营销是多数公募处理“迷你基金”的第一选择。但记者调查了解到,这对基金公司来说存在诸多难题。对于想要开展持续营销的基金,券商、银行、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等代销机构都会对其有规模和业绩的要求。“我们现在有几只‘迷你基金’持续营销做得都很痛苦,基金业绩规模进不了持续营销的池子。此外,基金规模确实小,投资者担心有清盘的风险。”某小型公募市场营销总监表示,想要进入持续营销的池子,首先,基金要有一个长期的业绩,比如三年期业绩,权益产品的业绩要在同类产品中达到前二分之一;其次,规模要求一般在两亿元以上。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说,大型基金公司的问题在于,基金产品太多,产品线很多,新发基金也很多,各种持营任务也很重。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与其把精力放在“迷你基金”的维护上,不如再发一些新基金。按照规定,一只基金在成立时需要同时满足认购户数达到200人、规模达到2亿元的条件。在这一前提下,“迷你基金”是如何形成的呢?上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如果从一个存量市场的角度来看,资金从非流量型基金流向流量型基金,头部化成为行业的共性。大量的资金在追逐一些所谓的明星基金,尤其是当投资者面对上万只基金无从下手时。如果从新发基金增量市场的角度来看,渠道和市场的关系也决定了其倾向于“赎旧买新”。“目前基金营销市场有些畸形。比如,对于银行的客户经理或券商的理财经理来说,公司对他们新发产品的考核远远高于持续营销产品的考核,他们的绩效奖励大部分来自新发产品的销售。即使对持续营销产品给出千分之二或千分之三的激励,也远不如他们去卖一只新基金带来的绩效多。”上述营销总监透露,即使在持续营销阶段,基金公司在认购费上给予更高的让利,但渠道是否会将这部分激励划作销售人员的绩效,这也不一定。除了渠道赎旧买新、持营限制等客观因素之外,公募基金自身在基金发行阶段一系列不太靠谱的操作,最终作茧自缚,致使不少基金“迷你化”。上述总经理表示,新基金获批后,会有一个发行有效期,如果获批了但发行渠道没有安排好,当发行时间窗口拖到最后,可能会导致基金发行规模不大,甚至是一个临时拼凑的基金。“很多时候这种基金成立后,对基金公司的意义不大,但起码是个种子,比如公司有它可以给新基金经理一个管理产品的机会。另外,即使只有2亿元的规模,对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增量。”他表示。此外,业内人士透露,一只基金产品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壳资源”,因此,市场上不乏火速成立、成立规模和持有人户数刚好“卡线”的机构定制基金。“有些机构看中了通过公募基金配置表外资产的功能。比如,可以买一些信用债,这一功能尤其存在于债基当中。”他说。而对于200户认购户数的成立要求,他表示:“基金公司找一些三方平台陪跑资金,就能很轻易做起来。”这些被“定制”的基金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当机构资金一撤走,基金沦为“迷你”的命运成了必然。保壳的“猫鼠游戏”市场各方都在给予“迷你基金”更多关注。但近期,一些机构为了保壳持续上演“猫鼠游戏”。目前监管按照规模对“迷你基金”进行分档,分别提出了相关处置要求。其中,规模1000万元以下的基金是目前亟待处置的重点,基金公司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处置;规模在1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的基金,需要在触发清盘条件后60个工作日内提交方案,方案里必须说明预计处置时限和方式;针对规模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或需在一定时间内上报方案。“如果哪个阶段的目标没有达成,基金公司的新发产品审批便会受到影响。”上述营销总监表示。他介绍,目前市场上应运而生了很多来自机构的帮忙资金,帮助基金公司阶段性消灭“迷你基金”。这类资金一般都要求有商务对价。“比如,期货公司要增加期货端的保障,所以要求基金公司拿别的产品按一定比例回存回去。”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券商的自营资金也是帮忙资金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券商所要求的商务对价,体现在对帮忙资金的年化收益上,大概在5%左右,如果达不到5%,可能需要基金公司拿股票交易量来补足。目前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帮忙资金中,期货公司的占大头,因为这是最廉价的资金,对于券商和期货公司来说,这类业务属于无风险套利。“迷你基金”监管常态化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独家获悉,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各地证监局对“迷你基金”形成常态化监管。就北京地区的基金公司来说,基金公司每月的最后一天要向当地证监局汇报“迷你基金”的经营方案。基金公司每次向证监会申报新产品时要补充一个产品要素表,说明公司“迷你基金”的情况,如果基金公司“迷你基金”规模过低(比如低于1000万元)或数量过多,其新产品的审批速度会放缓。“监管对‘迷你基金’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了。”某公募产品部总监对记者表示。而在此之前,证监会曾在2022年5月向公募下发过一则机构监管通报表示,对于产品开发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盘、募集失败、已批未募产品变更注册数量较多这一情况,监管或将采取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性措施。2022年三季度,针对行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迷你基金”问题,监管展开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基金公司在上报新产品时需提交公司存量“迷你基金”的情况报告,包括名称、数量及沦为“迷你基金”的时长等信息,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给出解决的时间期限。深化基金业供给侧改革一些迹象显示,在“迷你基金”监管常态化之下,今年以来,市场上“迷你基金”情况正在慢慢改善。首先,“清盘”不再是基金公司回避的一个话题,年初以来公募主动清盘“迷你基金”在加速。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今年以来,共有105只公募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清盘。其中,96%的基金2022年末规模低于5000万元。值得关注的是,有77只基金系“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清盘的基金占据少数。资深基金评价人员、杭州闻基之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闻群认为,“迷你基金”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清盘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此,一方面渠道可积极推动“迷你基金”清盘,鼓励客户转投其他优质产品;另一方面,渠道在推销产品时,应以客户利益为立足点,为客户推荐规模相对较大的优质标的。其次,部分“迷你基金”在渠道持营无望的情况下展开“自救”,靠着不断攀新高的业绩吸引到了市场关注。开年以来,在收益靠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排行榜上,一些“小而美”的基金霸屏,甚至排在前几位的都是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例如,天冶研究驱动、国新国证新锐在2022年末规模均不足5000万元,但截至3月24日,开年以来均收获了超40%的收益率。盈米基金研究院权益研究员聂涵认为,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减少“迷你基金”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基金公司的运维压力,也能促使基金公司今后更加科学审慎地进行产品布局。从投资者角度看,迷你基金运作成本较高可能有损持有人的利益,行业供给优化也能给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加强对“迷你基金”的监管也相当于基金行业的一次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优胜劣汰,帮助行业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