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法治是资本市场善治之基

时间:02-21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00

法治是资本市场善治之基

2024.02.20本文字数:1691,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导读:证监会召开十余场座谈会,聆听着来自市场的声音,希望凝聚共识,在监管和市场间形成合力共促共建。作者 |一财评论员新年新气象,也汇聚着市场投资者的新希望。2月18日至19日,证监会召开十余场座谈会,聆听着来自市场的声音,希望凝聚共识,在监管和市场间形成合力共促共建。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出现了信心不足,甚至信任危机,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粉饰上市等问题突出,有碍市场公平交易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亟须清除,守护亿万投资者“钱袋子”、护卫各大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市场秩序,还需更多法治化、市场化制度搭桥铺路,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制度开放,拓展市场主体的行动自由。最近证监会严肃查处了一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案件,用实际行动在资本市场发出“法,不向不法让步、低头”的声音,可以说大有唤醒资本市场“沉睡的第二十条”的成效。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不仅取证难,而且往往牵涉到各种复杂交错的利益,导致投资者合法维权成本高企,而不法行为被惩罚的成本相对较低。如果说这一实际行动,旨在以点带面地向市场的不法行为发出威慑,那么,开门立法和透明监管,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等方式,更有助于提高监管对资本市场变迁的敏感适应能力;用愈发开放自信的步伐开启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化治理新征途,为各大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以拉开资本市场善治的序幕。资本市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法治,唯有法治才能孕育市场信任和信用,让政府和市场主体分别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框架依法行事。正所谓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开门立法让资本市场的法治秩序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迁,让法律与时俱进;透明监管,则更充分表达法治既不唯上也不唯下、只唯理的威慑力。当前市场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即希望有关部门严把IPO准入关,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并要求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严格防范融资卖出、转融通等各类变相、绕道减持行为,及伪市值管理和完善退市制度等。其中很多建议,可能带有一些矫枉过正的情绪表达。对监管层来说,坚持法治原则,不仅要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而且在回应市场诉求上还需用法治来明确其行动边界。对监管部门来说,严把IPO准入关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不是基于市场投资价值角度,而是基于公共决策和市场化改革取向。监管部门严防的是,是否出现欺诈发行、系统性造假、配合造假、财务洗澡等问题,及借市值管理之名,实施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和操作市场等违法行为,其护卫的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具体到何种上市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只能交由各大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偏好和风险可承载能力等选择。因此,当前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各方,需正视市场提出的“严把IPO准入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诉求,不是让IPO暂时回到监管部门准入把关,也不是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评判权让渡给监管部门,而是监管部门基于市场化法治化信念,明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为护卫市场秩序、营造善治的交易场景,是监管责任,评判具体投资标的的价值等,则不属于监管规制、法律约束及权力进出的范畴。唯有让市场自律自治与监管他律泾渭分明、各美其美,才能真正为资本市场带来善治。这也意味着对上市公司进行全过程监管,是必须的,更是有边界的。监管护卫的是如何正确地做事这一形式正义,其他诸如价值判断等做正确的事的实质正义,则是监管不能进出的私权领地。可见,善治的全过程监管,一是需要有严格的授权机制,一是需基于程序正义视角展开,以扫除任何妨碍市场合法权益行动自由的体制机制障碍,始终捍卫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尤其是不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由约束其在市场的行动自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站在腊尽春回的希望之际,证监会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开放包容行动,打开了中国资本市场新的开放式信息结构和沟通结构,让各利益主体的个体偏好和诉求依法融入到资本市场的善治之旅。不唯上不唯下只唯理的监管思路从一而终,才能真正开启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被任何偏好束缚手脚,监管将很难迈开步、站好岗。微信编辑| Ziang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